九游娱乐
*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
大咖云集,解读《2024 ESC血压升高和管理指南》~
整理:柚子
在刚刚结束的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年会(ESC 2024)上,公布了4部新的临床实践指南,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最新的管理原则和治疗策略。由医学界频道联合CCATV共同打造的“CCATV携手医学界带你看”系列节目,将携手多位心血管领域权威专家,给大家带来3部ESC指南详细的解读。
《2024 ESC血压升高和高血压管理指南》(以下简称“ESC指南”)解读会上,邀请到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担任大会主席,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宇清教授解读指南要点,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余静教授、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张毅教授同步交流指南更新内容。
更多直播内容和细节,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~
会议伊始,孙宁玲教授介绍到,此次ESC大会上,来自中国的研究摘要数量在所有国家中排名第一,同时也看到许多中国年轻学者带来了自己的讲题,体现了中国的学术水平的提升,在国际舞台上有了更多的声音。
孙宁玲教授强调,亚洲人群与欧美人群的高血压特征是不一样的,我们应该怎么看待新版ESC指南,如何利用好国际指南指导国内临床工作?本次解读汇集国内专注于高血压循证证据和临床研究的专家,希望通过专业的解读和讨论,为大家带来收获和启发。
图1.本次ESC指南解读会全体专家
为什么一个欧洲要制定2部高血压指南?
为了方便大家认识目前国际高血压指南间的差异,张宇清教授首先详细介绍了ESC指南的制定背景。他提到,在欧洲地区,第一部高血压指南是在2003年由欧洲高血压学会(ESH)制定的,为了扩大指南的影响力,ESC理事会受邀为其指南背书,但最初ESC在指南的制定过程中的权限并不大。随着一部部指南更迭,ESC希望占据更多的主导权,2018年演变成了ESC/ESH高血压指南,最后ESC彻底脱离出来,开始独立制定指南。
相较于2021年的版本,本部ESC指南似乎在理念上发生了“翻天覆地”的改变,指南一经发布,引起了不小的争议。对比《2023 ESH高血压管理指南》(以下简称“ESH指南”),ESC指南中的观点和推荐不甚相同。张宇清教授认为,虽然ESH指南可能更契合目前国内的情况,ESC指南中的一些更新要点也值得临床医生参考和讨论(图2)。
图2.ESC指南的主要更新要点
分类变了,是让问题简单化还是复杂化?
新增“血压升高”的概念
本部ESC指南将血压水平分为3类(图3):血压不升高(<120/70mmHg)、血压升高(120~139/70~89mmHg)、高血压(≥140/90mmHg);对于≥140/90mmHg的高血压人群不再进行1~3级分层。
图3.ESC指南的血压分类
ESC指南新增了一个“血压升高”的概念,这一观点在ESC大会现场引起了热烈讨论。张宇清教授认为,这一概念只强调了血压的数值升高,含义比较单一,无法准确描述疾病状态。如,对于一个80岁老人,130/80mmHg的血压属于正常的血压值,根据新的分类却属于“血压升高”的范围。而针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、脑血管疾病等的患者,血压130/80mmHg则已经需要进行药物治疗,然而也只属于“血压升高”的阶段,所以仅用数值来定义显然是不确切的。
取消高血压分3级
指南针对血压升高的人群建议实施基于风险的方法,高风险人群可分为5大类情况(图4):1.已确诊的心血管疾病(CVD);2.患有中度或重度的慢性肾脏病(CKD);3.有高血压介导靶器官的损害(HMOD);4.糖尿病;5.家族性。
但对于已经是高血压的人群,指南不再做风险分层,而是推荐应积极启动治疗干预,对于低中危人群,则不需要进行药物治疗。
图4.血压升高的高风险人群
在ESH指南和中国指南中,对于血压≥140/90mmHg人群都采用分1~3级的形式。张宇清教授解释道,这是考虑到不同程度的高血压,风险程度不一样,分级决定了高血压治疗的“三驾马车(改善生活方式、药物治疗、器械治疗)”如何应用,除了药物治疗外,如运动的强度也需要根据风险进行判断。张宇清教授认为,基于现实的考量,保留高血压分级是有必要的。
整体推荐更加积极
诊室外血压测量可作为高血压诊断
与美国心脏协会(AHA)和联合美国心脏病学会(ACC)的高血压指南不同,ESC指南仍然将140/90mmHg作为高血压的诊断值。值得关注的是,ESC指南的推荐中,诊室外血压测量可作为高血压诊断,并作为目前治疗效果的评估和降压治疗的指导,而ESH指南只将诊室外血压作为参考,中国指南则与ESC指南推荐一致。
此条推荐也引发不少争议,作为一条b级推荐,其目前并没有得到强有力的证据支持,更多的是基于观察性研究得到的结论。但是同时,张宇清教授提到,在指南的制定中不能完全只考虑高质量等级的证据,ESH指南中就强调了高血压致病多因素的特点,如社会和经济性因素,这提示高血压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。
ESC指南以130/80mmHg以下作为药物治疗的起始值。与ESH指南不同的是,ESC指南没有比较家庭血压监测(HBPM)和动态血压监测(ABPM)的优劣,而是直接推荐了两种诊室外监测方式。
提出降压治疗新目标
指南推荐无论降压治疗(生活方式、药物或其他治疗)的血压阈值是多少,所有成年人的治疗目标血压都是120~129/70~79mmHg,前提是能够良好耐受。
在药物治疗方面,ESC指南的推荐比之前更积极。针对高血压患者,指南推荐开始采用低剂量双联合疗法,然后采用低剂量的三联疗法,再逐渐滴定。对于血压升高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患者,考虑在收缩压>130mmHg时开始单药治疗,中重度虚弱、直立性低血压、老年(>85岁)的高血压患者也要初始单药治疗,并要求收缩压在三个月内达标至120~129mmHg。
但是在药物治疗以减少CVD事件发生上,ESC指南与ESH的观点“针锋相对”。ESC指南认为有效的血压控制是必要的,无论基线血压是多少,都可以降压以进一步减少CVD事件;对于风险分层后属于高风险的人群,血压如果在130mmHg以上则需要启动药物治疗(图5)。ESH指南则认为在这部分高风险人群中,部分已经接受了药物治疗才降到了140mmHg以下,再进一步降低血压不一定能用单纯的血压降低来解释患者获益。
图5.根据已确认的血压类别和CVD风险实施降压治疗
关于经皮去肾动脉交感神经术(RDN),ESC指南的推荐并没有想象中的积极,仅“对于CVD风险高和使用了至少三个降压药物血压仍未控制的患者,为了降低BP,在多学科共同讨论评估了风险-获益后,患者表示愿意接受肾去神经消融者”,才推荐RDN。除此之外,ESC指南推荐多进行有氧运动,包括避免久坐、抗阻运动等,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。
不管是针对指南的更新内容,还是各个专家学者争议的话题,张宇清教授强调,指南不是法律,只是一个指导性的原则,不管是ESC指南、ESH的指南,还是中国的高血压防治指南,应该因地制宜、因人制宜。
讨论环节
张毅教授:
本部ESC指南是继《2018年ESC/ESH动脉高血压管理指南》,在《2023年版ESH高血压指南》之后的第二部欧洲高血压指南。
首先,我认可ESC指南对于诊室外血压测量的推荐,目前血压的治疗窗越来越窄,这种监测方式为血压的调控提供了有利的抓手。
其次,指南中结合了近期的新研究,持续推荐了改善生活方式作为高血压的干预。
最后针对高血压的定义,ESC指南增加了“血压升高”这一特殊的区间定义,我个人认为高血压的标准是不断在变化的,现在给予某个中间状态不一样的定义,可能会在实践中将问题复杂化。
余静教授:
本部指南危险分层部分让我印象深刻,从一个一线临床医生的角度来看,我们已经习惯对高血压的患者分1~3级,再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、靶器官受损情况、并发症分层,而ESC指南取消了这种分级方式,这是变化很大的一个部分。
在特殊人群的管理方面,ESC指南对妊娠期高血压、直立性高血压、卧位高血压、CKD患者的肾血管性高血压、难治性高血压等的治疗都做了详细的推荐。
在生活方式干预方面,指南中强调了补充钾盐、限制游离糖的收入,这是高血压患者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方式之一,也是我们工作中值得借鉴的地方。
小结
最后,孙宁玲教授总结到,新版的ESC指南有3大观点值得关注:
1.高血压的分类上,ESC指南形式上似乎简化了,但本质上和过去相似,增加的“血压升高”,类似过去High-Normal BP/高血压前期;
2.针对年龄≥70岁,使用SCORE2-OP评估风险大于10%的老年人应考虑降压治疗;
3.对于心血管风险为高危、存在靶器官受损的人群,先进行3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后血压不能达标即启动药物治疗。
孙宁玲教授强调,这部新的指南是对既往指南的补充,而不是颠覆。除此之外,我们还要结合国情更深入地了解国际指南,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指南落实到临床实践上。
参考文献:
[1]2024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elevated blood pressure and hypertension[J].Eur Heart J.2024 Aug 30:ehae178(2024-08-30).
责任编辑:银子
*\"医学界\"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、可靠,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;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。